当前位置:首页人才培养校园文化
参观校史馆有感--学生篇
2019-05-08

参观校史馆所感(一)

小四班  章奥哲

    星期一,徐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席家花园——校史馆。

    我们首先到达了校史馆的一楼。进入铺着红地毯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墙,上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历届毕业的学哥学姐们的姓名。他们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同时活跃在各项国际大赛中,为学校挣得了荣誉。他们让学校引以为傲。

    这面墙的左侧,是另一面墙。这面墙上用闪闪的红星点缀出了学校培养出的众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们。殷承宗、黄蒙拉、王建……一个个名字在我眼前掠过。作为一名刚进入附小学习的音乐专业生,在以前这些名字对我来说遥不可及,可现在它们突然变得近在咫尺。我暗暗决心要向他们学习,让自己的技术突飞猛进。

    下一面墙上,用照片和显眼的黑体字标出了附中历届校长的姓名。这些校长是付出最多的。虽然他们在音乐界可能不是那么有名,但是他们为了学校的一切付出了很多心血。看着那一张张工作会议照片,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在热烈讨论学校的建设方案,畅谈学校的未来。我们应该感激他们。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楼。在二楼,我看到了许多曾经拿过国内外大奖同学的姓名。有“小柴”比赛获大提琴第一名的李拉同学,有梅纽因大赛获小提琴第三名的刘芮冰同学……他们不光在专业上拔得头筹,在文化课方面也名列前茅。比如说刘芮冰同学在上学期就荣获了丙等奖学金。我心想:“我们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学习,以后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为学校争光!”

    最后一面墙上列举着学校参加的各项国内外重大活动。我从这里得知,学校对祖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教育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校史馆的正中,竖立着一块牌匾,上面是贺绿汀爷爷的大字:希望大家共同把这个学校做得更好!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

    走出校史馆,我却还在沉思着……

参观校史所感(二)

初一丙班  郑景元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东平路9号这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引无数莘莘学子竞折腰,能在中国音乐界引领风骚数十载!当得知要参观校史馆,我兴奋不已,期盼着心中的疑团能就此解开。

    初春的校园,还有些春寒料峭,但已经阻挡不住春姑娘的脚步。明媚的春光洒满校园,树木按捺不住吐出嫩芽,将校史馆前“建校六十五周年”一行大字映衬得格外醒目。步入陈列室,幽静肃穆的馆内墙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展板,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它们按照时间的进程,图文并茂地将母校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来。我依次驻足仔细观看,从奠基人贺绿汀先生到历任的校长,从初创的少年班到今天的桃李满天下,终于对母校的历史有了详尽的了解。原来不平凡的母校也是从默默无闻平凡中成长起来的,今天的辉煌正是由无数代师生的无私奉献和努力拼搏而造就的。

    当我浏览到荣誉墙前时,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那些似曾相识,朝夕相处的师兄师姐们的相片赫然在列,我饶有兴趣地仔细看着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在为之钦佩的同时也汗颜不已。初入附中虽然在学业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他们相比真是相形见绌,我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印刻在脑海里,暗下决心,一家要将自己的名字也挂在荣誉墙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上音附中的历程就是最好的印证。正是上音附中人坚持不懈地拼搏和努力,才能开疆拓土,闯出一片天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一定要秉承上音附中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今天我骄傲是上音附中学生,明天上音附中将以我为荣。

参观校史所感(三)

                      ———— 铭记历史,奔向未来

初三乙 吕思语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曾经我也时常疑惑这句话的含义,但在参观了我校校史馆以后,我终于能理解这句话的真谛。除此之外,我对自己的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概念。这次的经历正像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送给我的一个弥足珍贵的礼物。

  学校的校史馆位于东平路一号的别墅里,校史馆虽庄严肃穆,但在暖暖的灯光下,更突显了几分温馨。一走进校史馆,我的脚步便慢了下来,可无论是视线还是思绪却都开始跳动起来。在嫩黄的墙壁上挂着胶片的背景,其中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上音附中师生的辉煌过去。一张纸照片上,有各位优秀的上音才子们的介绍;有各种上音举办的活动;还有上音人在各方面获得的荣誉。我还在照片上看到了我的老师,他现在已经是在作曲领域里非常优秀的人才了。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对象,他们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了不小的成就,并为上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胶片背景下,贺绿汀老先生的质朴箴言“希望全体师生努力把我国音乐文化摇篮的上音附中办好!!”让我忍不住热血沸腾。我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的上海,贺绿汀老先生是在怎样的压力和艰辛下创办了这所美丽的音乐学府。贺老先生的殷殷嘱咐像是一份期许,这份期许不仅让我感受到能在“我国音乐文化摇篮”中就读的光荣,更让我意识到作为上音附中学子身上肩负的责任。

   在校史馆里,我还见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是我的同学——黎裕童。她出众的表演、饱含民族底蕴的气质,儒雅的风范,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自己的同班同学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校史馆,相当于被记录在了我们学校的史册中。照片里的她自信而大方,我可以从她的神情中感受到她对音乐的态度、认知以及喜爱。对她的获奖,我为她感到非常高兴。同时这也激励了我:要不断地前进和提升自己,一定要争取为上音附中增添荣誉。

   在校史展示厅,另一句话也直击我的心灵“音乐之美,美育之光。”音乐之美我不赘述,艺术本身的魅力是足以令人倾倒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前赴后继的、甘于为音乐奉献一辈子的人们。但“美育之光”呢?这更是学校对我们莘莘学子提出的“要拥有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孔老夫子就曾经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我眼中,音乐就像从唐古拉山上流下的水。即使有人苛责,有人质疑,但它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承诺,化成水来普度众生。音乐,便是将这样的充满着“大爱”的责任感幻化为一个个音符,洗涤人们内心的喧嚣与聒噪,并使人们的审美提高格调,不仅是耳朵得到愉悦,更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如何让音乐点亮生命中的精彩。思及至此,曾因爱好与天赋选择音乐学习这条道路的我更明确自己肩上责任之所在,无论是对行业内的还是对大众的,上音附中人都会用年轻的肩膀努力撑起一块坚实的,且不断发展的音乐净土。

  在当下时代,有越来越多人投入到“音乐”这一行业中来,做音乐的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专业技术。可谓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有不少乐评人说过,国内的音乐现状仍有待提升。而作为作曲系的一名学子,也算是处在这个行业的重要位置,但仍处在象牙塔中的我并不具备“拯救音乐行业现状问题”的能力,但我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时刻怀揣着纯粹的做音乐的心,将中国的传统音乐通过专业的手法带向世界,不负上音塑造之恩。

  参观完校史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上音附中,我的一生终不可能抹去对你的记忆,就如同日后,无论我身处何方,无论我在哪个领域发展,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曾是上音附中人。母校,我将永远为你而骄傲!

版权所有 ©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xunruicms_img_title}    沪ICP备09021969号建议使用火狐或Chrome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建议分辨率1440×900